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

Public 妈妈 写于 2017-06-05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作为家长,应该及时的发现宝宝的不适反应,并进行有效地治疗,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缺氧缺血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可因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头盆不称,臀位产,产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3、其他

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也可引起颅内出血或加重IVH,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颅内出血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它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

1、兴奋症状: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3、其他:如贫血和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等等。

新生儿患有颅内出血以后,爸爸妈妈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要怎样才能治好,对于新生儿的颅内出血,它的治疗方式主要有:

一、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出生时即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入液量,宁少勿多,每天50~60ml/kg。

二、控制出血

1、维生素K: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 1~5mg/次,肌内注射,1次/d,连续3天,也可选择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2、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止血。

三、抗惊厥:有利于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应及时止惊,需用抗惊厥药物,原则上选择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血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心率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

1、苯巴比妥:控制新生儿惊厥首选,首次给以负荷量15~2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缓慢注射,如惊厥仍未控制,可每隔10~15min再给5mg/kg,直到惊厥停止,总量可达30mg/kg,惊厥控制后,12~24h开始给予维持量,按每天5mg/kg,分两次静脉或肌内注射,每12小时1次,2~3天后改为口服维持,与安定合用时注意到对呼吸抑制。 ...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不仅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对于它的护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护理工作,有益于新生儿尽快的康复,恢复健康。那么,如何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护理呢?

(1)保持病室温度在22℃~24℃,湿度55%~65%。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噪音。

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使用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输液,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2)体温大于38.5℃时,应在30min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降温的方法可用解开包被松开衣服,还可头部枕凉水袋。宜平卧保持头正中位,避免头偏向一侧,以免压迫颈动脉而造成意外。

(3)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少量多餐,每日4~6次,保证患儿热量及营养物质的供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每4h测T、P、R、BP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4)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5)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遵医嘱给予脱水剂(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 30min内静脉推人)。

(6)备好吸痰所用物品。

(7)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

对于新生儿,一旦患上疾病,爸爸妈妈们就会跟着一起担忧,新生儿因自身免疫力比较低而受到各种病毒的“青睐”,因此,对新生儿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才能预防新生儿患有颅内出血的疾病呢?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提高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孕妇须绝对卧床以减少子宫收缩,并可用拟β-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如羟苄麻黄碱以推迟分娩。

2、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

3、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宜在分娩前3天内应用地塞米松以促进肺成熟及减少呼吸窒息综合征的危险。预防出血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时缓慢静注苯巴50mg,并在产前4~15小时顿服维生素K15~30mg。

4、目前并未证明孕妇或新生儿预防性给予引朵美辛、止血敏、VitE等药可预防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发生。对<1500g的未成熟儿生后6小时内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脑代谢率、清除自由基、减少脑血流量,抑制血压急剧上升。

对于母乳喂养者应指导乳母多吃绿叶蔬苯及新鲜水果。对经常腹泻服抗生素者应给维生素K50~100μg/天,或每月注射维生素K1mg,患阻塞性黄疸或婴儿肝炎者,应给维持素K1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